close

 

正當我們在台南展開舌尖之旅,尋味小吃之際,也是女兒小慕在美國遊學期間,她傳來訊息感嘆:「還是台灣的食物好吃!」看來台灣的胃遇到了美國食物,注定思念起故鄉的飲食,而北部的胃來到府城,更恨不得有海納的肚量。

循著老饕的推薦,我們找來保安路上的「林家魚皮」,想要點一份香煎虱目魚腸,沒想到早已賣罄,魚腸需要當日新鮮限定,所以假日的下午來到,是外地人的無知。晚上在赤崁樓附近逛逛,發現有一店家賣虱目魚腸湯,趕緊坐下來,點了兩碗分食;湯的滋味果然鮮美,可是魚腸本身太忠於原形,若端詳得仔細,就會失去入口的勇氣;看起來魚腸也不只是魚腸,還包含魚肝等等不知名的「魚腹內」,真是形色不怎麼美的「魚內在」,但因為主婦的惜物,還有旅人嘗鮮的勇敢,這靠近魚塭的在地鮮味,還是標記了我最新的味蕾冒險。下回來,還得試試煎得香酥的虱目魚腸。

魚腸湯的鮮味讓我想起下水湯,也就是雞的內臟--雞心、雞肝、雞胗,還有捲捲的雞腸,和薑絲一起煮的下水湯,早年媽媽常煮的湯,但近年來也幾乎很少出現,或許是因為健康因素,對內臟的攝取少了;但是在台灣的庶民小吃中,還是可以看出台灣胃腸對動物內臟的牽繫,除了獨特的美味外,還有物盡其用的惜物精神;為了以動物的「內在美」做出千變萬化的食物,可是花費不少功夫,像是四神湯裡的腸套腸,兩層小腸吃起來口感升級不少,還有大腸包小腸,一口咬下,滋味層疊絕妙,真是富含多重內在的深沉美味啊!

關於小吃的做工之繁複,我有深刻體驗,父親有一段時間賣的就是很費工的糯米腸,從翻洗豬腸開始作業,幾乎周末下午,都要幫忙翻洗一盆大腸、小腸,在流動的水裡,一一撕去油脂,再用筷子翻面,洗去黃黃的「內容物」,繼而以粗鹽不斷搓洗,直到腸子摸起來沒有滑膩物為止,這幾乎要費去一個下午的時間,等蒸好油飯,還要一一塞灌進豬腸裡,然後下鍋蒸熟,著實耗費功夫。現在已少有真的豬腸所製的糯米腸,如果發現了,一定要趕快坐下來點上一盤,這是幾乎要失去的腹腸極味。

年歲漸長,我才領會到台灣的飲食文化裡,庶民小吃才是精髓,吃的不僅是三寸之舌的滿足,更是腹腸早已日積月累標記的記憶密碼,成為畢生的牽引。在熱騰騰的夜晚市集裡,要領略的是在地飲食的傳統,以及惜物愛物的先民精神,將不起眼的食材發揮得淋漓的好滋好味,這些都在油湯熱鍋,汗流浹背之間,一一品嚐到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生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